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近日,审计署发布《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力度,授信覆盖面有所拓展,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银行融资方面,出于防范风险等考虑,仍存在门槛较高、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截至2019年3月底,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低于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且抵质押时银行大多偏好房产等“硬”资产,专利权等“轻”资产受限较大。
众所周知,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放贷时大都要求企业提供以房地产等为抵押品的足值抵押物,或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足额担保,但发放的信用贷款却不多,尤其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更是少于国企。而与信用贷款相比,抵押贷款审批环节多、流程长,不仅不符合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容易让企业错失经营良机,也会加大企业贷款难度,有的企业因缺少足值抵押物而被挡在门外。有的企业即使具备相应条件,却因需办理抵押物评估、登记、公证等,增加中间环节费用支出,提高了融资成本。
当然,银行要求贷款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担保也是出于无奈,原因在于一些民企小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且规模小,风险大,生命周期短,加之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很难判断贷款风险程度。再者,一些企业主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选择跑路,逃废银行债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好在,近年来监管部门致力于解决民企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近期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银行机构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比例。如银保监会今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6月25日,银保监会在浙江省台州市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现场交流会,对各级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对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占比,实现“能贷、会贷”。
由此,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占比已持续提高。截至2019年5月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11.3%,比上年末高出2.5个百分点。不过,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民营和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与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当前情况下,提升民企小微信用贷款占比须有硬措施。
就外部环境建设来说,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征信体系,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政银企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努力破解“缺信息”“缺信用”等难题,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准确参考,为信用贷款的发放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门的担保基金提供适当的增信,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补偿机制,以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
从银行角度而言,各银行机构需尽快改善指标考核、绩效激励、贷款问责等内部机制,进一步完善贷款管理办法,修改制约信用贷款发放的条款,提高信用贷款的不良容忍度,为信用贷款发放清除制度障碍。同时,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分析判断能力,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为民企小微信用贷款发放奠定基础。
此外,监管部门要创造宽松的监管环境,适当降低民企小微信用贷款风险权重,减少银行资本占用,同时提高不良容忍度,解决信贷人员对问责的担忧。相信多策并举,通力合作,民企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进一步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