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应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建立风险意识
客观认识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更好采取监管措施,对于中小银行自身而言,也是审慎经营的基础,有助于筑牢风险底线。
《报告》披露了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从中可以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一探究竟。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至10级和D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机构为D级,其中评级结果为8至10级和D级的金融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2018年四季度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覆盖了43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4家大型银行、4355家中小机构。
在24家大型银行中,评级结果为1级的1家,2级的11家,3级的7家,4级的3家,6级的1家,7级的1家。
在4355家中小机构中,评级结果为1至3级的370家,占比8.5%;4至7级的3398家,占比78%;8至10级的586家,D级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总体来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且近年来通过早期纠正措施,已有164家机构评级结果改善,退出高风险机构名单。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评级结果较差,客观上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总体上有所放缓,而中小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的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受到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可能部分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分类更加审慎,拨备计提力度加大,从而可能导致一些监管指标有所下降,进而影响评级得分。
“虽然这几年经营压力比之前要大,中小银行整体上还是没有大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同银行的公司治理规范程度和所处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其实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已经变得特别明显。”经济分析师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要更好地把握发展节奏,找到适合自己、服务于当地经济、服务于“三农”和小微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得更稳健。
中小银行服务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这部分业务原本风险就高。此外,近些年部分中小银行经营风格激进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经济分析师强调,整个银行体系都应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每一家银行作为市场主体,无论大小都应该建立风险意识。连平也强调,商业银行要有清醒的头脑,控制风险、经营风险;监管则依然要积极梳理存在问题的银行,做到“心里有底”,有应对的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