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假结构”又假在哪里?
“今年一季度,超过1.8万亿元结构性存款流入银行,平均每天有200亿元,季度规模增量创新高。而且,当季的新增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增幅,其利率也由此前的3%上调到4.3%左右,是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相关人士表示。
然而,这其中,“假结构性存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假结构”又假在哪里?
“假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触发;另一种将观察区间条件设置得较为宽松,缩小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情况。
这种‘假结构’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但同时加大了资金再流动的成本,加重银行负债端的负担,间接推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武雯坦言。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认为:“不少银行用‘假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对老百姓来说强化了刚性兑付的概念,这对落实资管新规以及投资者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为此,《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定义:“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此外,相关人士了解到,市场上存在的另外一种“假结构”,则表现为业务准入的不合规。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分为基础类和普通类,其中,基础类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要想开展结构性存款这类非套期保值类交易,需取得普通类资格。《通知》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