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款保险标识」的小张力:小银行的营销手段,大银行的甜蜜负担
“2020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周,一个古老的行业(银行业)终于开始了市场化出清,有压力才会有变革,有退出机制才能越变越好。”某知名头部券商从业多年的银行业分析师如是感叹,并在朋友圈mark了这活久见的一幕。
虽然问题机构和存量问题资产出清早在市场意料之内,但真当包商银行被银保监会一纸公告宣布破产时,市场还是感受到了震撼和焦虑。
同样感到焦虑的还有身为储户的老百姓们。这两天我也明显感受到“愉见财经”公号后台来问“存款保险制度”的留言变多了。
“线下+线上”28日正式启用
上周我们看到,一边是银保监会忙着帮包商银行破产清算;另一边,由央行牵头,存款保险标识在全国4千多家金融机构紧锣密鼓正式启用。
为了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切实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央行印发《通知》对存款保险标识使用事项进行了部署,规定启用时间为11月28日。
这是央行落实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具体举措之一。目前,全国受存款保险保障的金融机构共4025家。存款保险会在限额内全额偿付,每位储户在一家银行的存款本息最多为50万元人民币(外币存款也算)。
具体加入存款保险的正规军LIST我就不在正文赘述了,反正你听过的正规持牌银行(包括农信社、村镇银行、直销银行)等都在其中,感兴趣的可以私戳。
在上海,28日当天有87家机构的4200多家银行网点正式张贴了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的存款保险标识。除了上图这个大牌子,“愉见财经”走访了一圈发现,还有一些银行在营业网点内还放置了宣传折页小册子,通过宣传横幅、电子屏等方式向储户展示存款保险宣传标语“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
除了网点的上述举措,在各家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甚至是自助设备机显示屏等电子服务渠道上,存款保险标识也做到了全覆盖。
小银行的营销手段
一名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跟“愉见财经”聊到,存款保险标识启动工作当然要声势浩大,因为这可是酝酿了近3年的系统性工程。
听他说,早在2017年6月,央行办公厅、稳定局和条法司就发通知要求各家银行做好存款保险标识的使用准备工作,原本计划17年底上线。当各家银行准备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却赶上了一项更重要的政策——资管新规系列政策出台。
为了避免资管新规关于保本理财破刚兑的监管要求,叠加存款保险标识引发公众不必要的误解,存款保险标识相关推进工作被延后,直到2020年才重启。
从央行彼时设计存款保险标识的初衷看,是落实国务院有关存款保险制度规定的一项有力抓手。一方面可以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保护存款人和参加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但更重要的意图在于:
维护银行业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
想想彼时的2017年,还真需要这么块“正规军”存款保险认证牌牌。当时,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发达城市,P2P和互联网金融增长势头还如日中天,各种“宝”类产品满天飞,与“正规军”的民营银行、直销银行业等金融创新产品混为一谈。
在较为偏远的村镇地区,刚刚改制的农信社和被大行收购的不知名村镇银行,从网点看还不如乡绅土豪办的小贷公司气派,究竟谁是“正规军”,村上老百姓有时候还真傻傻分不清楚。
我一读者挺搞笑,说,存款保险标识好比阳澄湖大闸蟹的防伪认证。工农中建交这些大银行当然人人都放心,但小银行呢?盖个戳对于小银行们无疑可以起到信用背书的作用。
所以,小银行们一个个迫不及待拥抱存款保险标识启用。“愉见财经”一西部地区某城商行朋友说,他们行领导正将标识启用作为拉存款的营销手段,要求大家加强推广。
“我们小行的APP还不如P2P的看着好呢,但是存款保险标识上线以后,小贷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绝不敢写‘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据《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否则就违法了,那对我们,就是个有效的拉存款保障了呗。”
肉眼可见的,央行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发布后,中小机构非常热衷于此,甚至一度出现个别机构“抢跑”现象。
不过,此前央行部分省分行也提前从辖属内选择市县,从11月7日起先行启用存款保险标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已经先于28号将标识挂了出来,这不是假冒伪劣,也不是“抢跑”,而是另有规定。
大银行的甜蜜负担
信用级别较高的大行和股份行对存款保险标识的态度则截然不同。
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首先,大银行本来就品牌好,认可度高,并不会因为多个logo加分,反而是给竞争存款手段更多的小竞争对手们加了分。
工农中建交邮储和股份行自身作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已经受到国内央行、银保监会和国际新巴塞尔三各种监管政策约束,防范风险能力本来就较强。
其次,我一小心眼大行客户经理朋友说,他怕有客户本来存款百来万的,可别因这“50万受保”的存款保险标识一出,反而提醒了这些存款大户,把钱分散成每家银行50万来存,那对他揽储而言反而是坏事呀。
所以恐怕,对于大行而言,存款保险标识是一项需要完成的监管任务而不是营销卖点。
“愉见财经”听说一个有意思的花边新闻,说对于拥有上万网点的大行而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28日当天现场施工安装存款保险外立面标识牌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不得不提前安装好,再拿一个遮盖布盖住。为了防止不知情的员工或客户揭掉,又不得不专门安排人员盯守。
为了进一步配合央行要求,很多银行从总行层面做了更奇葩周密的部署。例如把巡视各网点ATM屏幕、智慧柜台屏幕等渠道存款保险标识和宣传语的落实情况纳入神秘人检查制度;将存款保险标识相关工作做成培训课件和考试内容,以满足央行对存款标识培训的巡查考核等。
可不要小看这笔保费,我听说,大行每年缴纳的规模在十亿级别,央妈有一套考核模型,针对各银行的不同表现和配合程度微调费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费率上细微小数点变动,最终会导致银行保费多缴少缴的真金白银。
所以尤其是对于存款规模较大的银行而言,在当前降本增效大环境下,还是赶紧乖乖落实存款保险标识准时张贴吧。
甄别存款的利器
不过某个大中型行朋友还是挺愁,因为对于大银行而言,存款保险标识启动背后的深意远不止于在网点挂牌那么简单。
他说,与线下网点挂牌子印宣传手册相比,线上才是一大挑战。例如,银行此前零售、交易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司银行等各个业务条线,铺在网银、手机银行APP、微信小程序、甚至是合作的第三方高校网站内的第二层产品页面入口,究竟哪个产品受存款保险保护,可以打标识?
表面上看是渠道技术问题,真要细细追究下去,还涉及银行对底层资产和产品本质的摸底、排查和把控。一旦打了标识就要按照存款来刚兑,不打也就不能再用“类存款”的营销噱头了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