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投资常见的误区
网络投资是趋势,然而网贷投资是关键,网贷投资更是要注意一些误区。现在网络上各个平台的广告和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营销软文铺天盖地,更有甚者,为博关注,危言耸听。然而,这其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误区。
上篇讲了网贷投资常见的误区上集,其中我们很严肃地讲了四个误区。今天奉上后续的四个误区,多一些理性,再多一些理性。
一、过于看重资金托管(银行存管)
银行存管是监管的要求。在功能上与资金第三方托管相同(隔离平台自由资金和投资人资金,从根本上杜绝平台自融和挪用的可能性,将资金池可能带来的一些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2016年的监管细则要求资金管理方为银行,比第三方的安全级别更高。确保投资人资金在交易环节的安全,具有非凡的意义。
但是,和第三方托管一样,银行存管依然不能杜绝假标、自融的问题,依然需要配合第三方监督等方式,来防范平台可能的假标和自融问题。
所以不要试图把银行存管踩在脚下去贬低她,也不要把银行存管奉在心上去神化她,客观合理看待!
二、过于看重第三方担保
融资担保公司的运作是有自己的原理的:她的存在是为了发挥三大核心作用1风控(对借款人)、2监督(平台规范运作)、3垫付代偿(逾期坏账的情况下),依靠的是概率论(小概率事件)和反担保抵押物(代偿垫付后弥补损失)。违背者迟早会吃亏,大可不必崇拜,也不必急着唱衰。
担保分为融资性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前者安全性更高。担保方式分为不可撤销担保函和可撤销担保函,前者可靠性更稳。
从目前的暴雷平台的案例看,在第三方担保的过程中,违规操作的案例并不少,关联担保、空头担保、超额担保、框架担保等都时有发生。一定要严格把控细节,注意担保中的猫腻,严守规范,才能发挥保障作用。
三、过于看重平台数据
数据分析的大概原理,就是通过对平台交易量、资金流入流出、平台资产、重要投资人的投资额、重要借款人的借款额等数据及其变化的分析,来分析判断平台的安全状况。
借用炒股的说法,这属于技术派的范畴。利用这种方法判断平台的投资人,对资金池和自融是不忌讳的。因为数据分析的核心,是通过监测变化,确保自己的投资在问题爆发之前安全出逃。它相信平台安全是动态的,认为平台是有安全期的。
客观地说,这种方法,对于目前的行业状况,是有重要效果的。特别是对分析有资金池或自融情况下的平台安全,是有重要意义的。
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
1、数据的真实性。它能够有效监督有资金池或自融情况下的平台安全的前提,是数据真实;但是,在有资金池的情况下,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马甲标、自我满标等大家应该听过不少。把天窗再打开一些,把话儿再说亮一点,你以为的高朋满座,其实有可能只是海蜃盛楼。
在有资金池的平台上,数据是可以自我创造的。平台让钱在自己的池子里转圈圈,平台的数据却惊人地滚雪球,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因此,用此方法,要重点分析数据真实性。
2、从目前平台暴雷的原因看,违规操作仍然是绝对主要原因,资金池和自融是罪魁祸首(当然因为坏账逾期、保障失效而出问题的也不少)。就是说,数据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刀口舔血的活儿,风险很大,有多大?外面打雷闪电,你非要拿着引雷的东西往高跑。
四、过于看重平台人气
行业发展早期,就像盘古开天辟地,混沌一片,投资人喜欢抱团取暖,从众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气就成为评价选择平台的一项最直观的指标,就跟你淘宝看热销产品似得。不幸的是,平台更懂得这个道理。为了吸引更多投资人,一些没节操的平台在人气上做文章,这还是跟一些淘宝无良商家在人气上做手脚一模一样的道理。
一般平台每天的资金流入量、流出量都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新项目发标,大标拆成小标就是按照这个节奏来配发。新项目多,自然每天会有一定的缺口,满标就慢;新项目少,资金充足,满标就快。
标少钱多的结果,就是每天秒满,还总有一部分人投不上。让人感觉人气很旺,似乎大家抢着投。但一般,也不会让你等太久,怕你走了。人为制造饥饿营销,但永远不会让你饿过头。吊着你的胃口,会让你吃得到,只不过是要等一下。因为最抓心的,就是你等待时候的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在互联网的营销中,人为的一些技巧本来无伤大雅,电商刷单也是司空见惯;但互联网加上金融,牵扯投资人的大量资金,安全、稳健、真实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作假就是欺骗,沉默就是纵容”。对于一些冲着人气去的投资人,就是自投罗网。最关键的,他投入的是资金安全的隐患(自己的钱随时被平台违规挪用)。
要演秒满的戏份很简单,标多时,做假投资人来秒满;没标时,发马甲标吸引投资人秒满,留住投资人的资金,虚增平台资金流入量,同时虚增平台交易额。然后拿这些假数据去忽悠“数据分析派”。如果你就是冲着人气投资的一员,我建议要认真琢磨一下。
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够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平台,因为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时代,合法规范的平台总会向阳而生。所以,我们更加不能看重某个指标,就飞蛾扑火,而是静下心来,找一个向阳而生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