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贷款违约怎么办
2007年6月2日,被告黄志斌向原告廖中云借款5万元并签订借款合同一份。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30天,如果黄志斌到期不还将承担借款总额的30%作为违约金。后黄志斌未按期还款,廖中云经多次催讨无果,于2007年8月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黄志斌返还5万元并支付违约金1.5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廖中云与被告黄志斌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协议的约定。被告借款后未按约归还,显属违约,应当承担清偿债务的民事责任。现原告根据合同约定向被告主张民间贷款违约金,因合同约定并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系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示,法院予以支持。
本案主要争议焦点是民间贷款中约定违约金的条款是否有效,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民间贷款是否可以约定违约金,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双方当事人约定民间贷款违约金的,法院在审理中是否应当认定其效力,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持肯定意见的认为,法律并未明确禁止在借贷合同中约定违约金,那么就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应当承认其法律效力。持否定意见的则认为,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限定了借贷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仅为支付逾期利息,而且借贷合同的标的物为货币本身,因此,出借人的损失只能是利息损失。
要确定民间贷款违约金的效力,必须要对违约金的性质即违约金是补偿性还是惩罚性进行分析。我国法律对违约金性质的界定体现于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该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该规定体现了违约金数额和实际损失相匹配的理念,体现了违约金的补偿性特征。同时,该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这体现了违约金具有一定的惩罚性质。由此可见,我国合同法对违约金的性质规定是以补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
我国立法对违约金双重属性的折中认可,决定了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的合法性,并且允许当事人约定惩罚性的违约金。就民间贷款合同来说,当事人就逾期还款约定违约金,相当于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迟延履行违约金,带有一定惩罚性质,是对合同履行的一种担保,起到督促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的作用。至于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条,笔者认为该规定显示了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但并未排斥违约金等其他形式的责任承担方式,违约金和逾期利息两种方式并不冲突。实践中,多数法院也对借款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效力予以承认。因此,在民间贷款合同中,应当允许当事人就逾期还款约定违约金,作为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