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过度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领域。流动性质量差,主要问题是供求严重失衡,利率成本的影响弱,边际效应递减,所以无论是从银行意愿还是政府调控需求角度看,贷款利率都会继续走高,新增贷款数量也会受到严格控制。以达到强制缩减产能的目的,如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等行业。

  2、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周期性经营困难领域。流动性质量较高,利率成本降低对其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改善其经营状况。银行利率的降低对于双方是双赢的效果,是取消利率下限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比如航空、电力、贸易物流、家电等。

  3、产业发展空间大的新兴产业。流动性质量很高,贷款质量也最优,议价能力强。这些行业现在已经享受到了相对较低的利率,长期来看,不排除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给出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比如信息消费、互联网、环保、电子等。

  【专家观点】央行原副行长:利率市场化带来哪些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管理当局会有哪些变化

  第一,央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上将更多地采用价格型工具。央行也会逐步选择和公布一个利率基准,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影响实体的融资价格,对数量型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的使用应会逐步减少。

  第二,央行会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利率标杆,如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

  第三,必要时,央行和监管部门会恢复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利率波动。

  第四,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对市场利率变动、市场变动、大机构动态的关注更主动、更密切,会更直接听取市场的看法和意见。

  第五,金融政策更趋向统一性和公平性,监管套利机会会减少,市场分割会改变,不同市场间的联动和方向会趋同。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化是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会出现什么变化

  第一,竞争加剧,资金价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尤其如此。在我国,人们的风险意识不强,大银行的国家信用保护的光彩依然存在,“大而不能倒”的认识不仅业界存在,客户更是如此认为,中小银行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这就导致更多的竞争存在于中小银行之间,而后才影响到大银行。

  第二,市场份额逐步改变。从美国、日本等国利率市场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大型银行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中小型银行将出现分化。部分中小型银行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将获取并扩大细分市场,从而不断壮大;也有部分银行因竞争力不足而退出市场。

  第三,利率上升趋势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强烈。从国际经验看,摆脱束缚的利率普遍冲向较高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地实行利率市场化的20个国家里,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有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扣除通胀率因素后的11个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里,只有波兰出现实际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摆脱束缚的利率普遍冲向较高水平。那么,在中国,金融市场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银行又将何去何从呢?

  第四,金融脱媒加速,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两端都承受压力。从资产方看,利率市场化会推动金融工具的市场逐渐成熟和完善,大型机构转向市场直接融资,分流资产端业务;从负债方看,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同业存款市场化都会加速存款分流,较高成本的存款较多,第三方支付等替代性金融平台的发展会加速分流银行资金。

  第五,利率避险工具将应运而生。由于利率风险的现实威胁,各银行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的识别、归集和计量,并希望通过市场对冲风险。因此,国际市场上普遍使用的远期合约,掉期合约,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会产生,并日趋活跃,为商业银行对冲风险提供支持。

  第六,客户的议价能力和选择性增强。从过去被动接受银行的报价,到主动询价、要价、议价,银行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管理层都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缺少契约精神的客户来说,他们只看重利率的高低。但是,究竟在利率上有多少差异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银行很难把握。

  第七,由于竞争加剧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一些国家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甚至倒闭。IMF的几位专家对全球53个国家在1980~1995年的银行危机研究后,得出“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容易发生危机”的结论。美国、日本在利率市场化后都加大了银行业的集中程度。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对利差、收益、利润、资本的挑战

  从国际和地区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有较大影响,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付息存款比重增加,迫使资产配置到更高收益的行业,以保持净息差稳定。

  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以后,净利息收益率下降较大,比如中国台湾地区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银行资产配置不同,美国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型,大企业主要从市场直接融资,信贷主要是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零售贷款,零售贷款中信用卡贷款占比很高,因而利差稳定。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也影响到银行收益率。我国存款准备金比例较高,这部分收益是负的,需要通过贷款来弥补,西方国家则很少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非利息收入占比会显著上升。由于银行存贷款业务萎缩迫使银行寻求不受利率波动影响的业务收入,从而催生了大量新金融产品问世。从美国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间业务大力发展,非息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的占比不到20%,到20世纪末达到43%左右。

  在利息收入占比非常高的情况下,息差收窄则收入减少;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资本补充必受影响。

  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过程及以后,存款占比会下降,存款结构从低成本存款向高成本存款转变,短期存款减少,定期存款增加。在资产方,占比最大的贷款类资产可能因利率下降而减少,银行为稳定收益率,会倾向于提高风险偏好。

  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从近年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产品增长迅速,初步统计有11万亿元,相对金融资产规模和GDP占比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金融资产品种日益丰富,金融资产机构的变化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结果。

  在负债管理上,对于被动负债的影响因素较好把握,受利率、收入、经济状况、物价等因素影响较直接,这些因素是公开的、透明的、一致的;而主动负债受市场的影响较直接,如突发事件、金融恐慌的传染。另外还有,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的政策调整,同业的信誉和头寸管理不善,如金融债和公司债的集中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大额存单等。

  对银行定价能力的挑战

  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不同,在利率的定价权重上自然不同,大银行无疑是市场定价的主导者,那么,中小银行呢?

  在定价策略上是跟随还是主动?

  是全行统一定价还是赋予不同地区的分支行一定的自主权?

  定价时如何综合考虑负债成本和收益目标,财务约束是弹性还是刚性?

  在市场细分、差异化利率的选择下,如何把握风险溢价的临界点?

  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如何因利率变化而调整?

  短期利率较好把握,但长期利率如何确定?

  对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挑战

  第一,由于市场被动,流动性管理面对一个易变和复杂的局面,更需精心。

  第二,面对金融脱媒,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会由直接向工商企业发放贷款,转变为持有企业证券,从而将资金从低收益、低风险的政府类债券,转向高收益、相对风险也高的公司证券,对各部门、各层次、各产品的风险的识别判断和把握能力的要求无可避免。

  第三,在固定利率条件下,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指标条件一致、要求一致、标准一致,评判结果依据实际业绩可以做出。这是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必然。在利率市场化后,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不同、利率水平差异不同、息差不同,对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业绩考评如何科学、准确、公平?

  在对同一机构的业绩考评时,即期指标己确定,而对于期限长的资产负债,如一年期以上的存款、贷款,如果偏离未来的市场水平较大,带来了不应有的高成本或低收益,这些当期无确定的成果,如何考评?

  对银行业务转型的挑战

  不同银行由于市场定位不同,将向不同领域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是必然选择,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不同,银行转型面对的环境不同。

  同时,银行对客户群体的选择有风险和成本的考量,如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是许多银行发展的重点。这两类业务净息差会比较高,但这两类贷款有两个特点:一是成本收入比比较高;二是信用成本比较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控制成本的方法,要经过相当的批量数据的积累。

  对银行风险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后,风险的关联性显著提升,银行应特别重视过去忽略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共同特点是:隐藏深、短期内难以察觉、具有表面的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