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哪些方法?小编这里为大家总结有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七项措施,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评估质量。

  贷款调查和项目评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要认真进行贷前调查评估,从借款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项目的承建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来全面分析论证其能否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既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贷款项目和企业的优势,又要对其风险及其风险控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正确处理好把握商机与提高评估质量的关系,既不影响贷款营销,又防范了风险。

  (二)把好贷前审批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把好贷前审批关,一是在贷款审批发放前,审批人要全面考察企业、项目风险状况,既侧重眼前风险,又要重视风险预测,严格掌握贷款发放标准,落实贷款发放条件。首先要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次再考虑第二还款来源情况,审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能力,担保意愿是否真实,抵押物的设定是否合理,确保抵押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资本收益情况,结合行业、地区、客户信贷风险积累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二是实行审批人垂直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及本级管理对审批工作的影响,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在审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片面强调客户所在行业、地区的优势,无视企业自身的弱点,盲目放贷而形成不良二是片面强调客户自身的良好信誉和还款能力,忽视其地区和行业风险而形成不良。

  (三)加强贷后管理

  加强贷后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建立严密的跟踪分析制度,根据客户贷款数额、风险暴露程度、发展前景预测的总体把握,对客户进行细分,建立区别对待的走访客户制度;第二是要在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财务效益及发展趋势针对风险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三是加强对客户及担保人贷后实际偿还能力的跟踪分析,对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第四是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信贷风险监督、检查力度,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制定和建立完善的体系

  银行要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实现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存在于信贷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中,贷款风险管理是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即从受理信贷业务到信贷业务终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直至每一个责任人都要全过程监测,还要监测内部各项信贷质量效益指标,才能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由于风险在形成、积累过程中常常是隐蔽地存在着,所以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潜在风险的量化评价及参数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程度,发布预警信号,才能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将其控制和化解在萌芽中。

  (五)加强工作者责任

  加强落实和推进责任认定工作,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追究责任,根据责任认定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对因调查评估工作不全面或存在明显偏颇、造成审批决策失误的,或因审查不严,不落实贷款条件放贷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及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都要追究有关人员的主观责任。使信贷人员不但具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控制的意识,督促其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从机制上促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六)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专门力量采集经济、金融、法律、行业政策等宏观信息,与信贷经营部门日常收集到的客户基本信息以及五级分类工作中积累的借款人、保证人的有关资料等微观信息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掌握的信息进行统一加工、管理,并及时更新;理顺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信息流转速度和经营管理运作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贷款风险管理和科技应用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使系统信息为贷款风险管理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支持。

  (七)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

  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商业银行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信贷人员素质。银行业的知识密集性决定了信贷人员要不断扩充和更新各种知识。因此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了解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及时掌握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前沿知识,熟悉科技手段在金融工作中的应用技能,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把信贷人员培养成为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