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在农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供给侧看,存在金融服务不足、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可得性较低等问题;从需求侧看,存在农村客户分散、规模小、服务费用高、风险大、抵押品缺失等问题。供给和需求两端存在的一系列短板,导致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鸿沟,亟待弥合。

  银行拥有很强的资金吸纳和资金输出能力,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下沉农村地区,支持农村发展外,受制于农村贷款成本高、缺抵押物、风险大,其他商业性银行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三农”政策不断利好,尤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和环境不断完善,以及土地确权等的推动下,制约银行贷款的一些因素将逐渐弱化,银行贷款将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此外,金融在支持“三农”过程中存在梗阻,其中的症结是政策激励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营之间存在错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虽然获得了政策优惠,但要自负盈亏,政策优惠与最终风险并不完全匹配。

  因此,应该适当扩大金融机构的定价自主权,使其运营更加市场化,即使出台针对涉农金融的优惠政策,也要考虑是否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过去,农村金融政策更多的是从供给端来考虑,即通过降低利率、督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等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应该向降低农村地区信贷风险和信贷交易成本倾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使其愿意放贷。